阅读历史 |

第212章 安定(1 / 2)

加入书签

太子身在军营里,也十分忙碌。

冀州各郡县,每日都有奏折和公文送来。太子看完后,一一批复送还。也就是说,太子这几个月来做的是冀州刺史应该做的事。

说起冀州刺史,不得不说一句,这也是一个倒霉蛋。冀州民匪猖獗,当日章衝投了土匪后,占了粮仓和武库。后来令人衝进刺史府,将此刺史一家上下杀了个干干净净。

冀州大乱,也因此而起。

被俘获的土匪,粗略一算,有一万多人。

负责后勤的武将愁眉苦脸地来见太子殿下:“启禀殿下,军中粮草已经不足。下一批粮草,得十日后才到。军营里俘虏太多,粮食根本不够吃。该怎么办?”

为了支应冀州战事,已经抽空了附近十几个郡县的粮食,充做军粮。

再养活这么多俘虏,哪里养得起啊!

只有一个法子,杀了俘虏。至少,也得杀一部分。

以心地仁厚着称的太子殿下,没有出声,隻抬眼看了看慕容大将军。

慕容大将军目中闪过森森杀意,上前一步拱手道:“末将愿为殿下分忧。请殿下将这件事交给末将去办。”

忠勇侯和定国公世子对视一眼,没有出声。

自古以来,杀俘都不是什么好事。一旦传出去,对太子殿下声名有损。谁动这个手,也会落下屠夫之类的恶名。

这差事,他们就不和慕容大将军争了。

“堂兄,”徐靖难得张口为慕容大将军说话:“慕容将军率禁卫军留守军营,长刀还没见血。就这么回京城,确实不太好看。这差事就给慕容将军吧!”

太子终于点了头:“也好,慕容将军,你领一千人去俘虏营。记住,年龄低于十八的留下,超过四旬的也留下。其余的一律杀了。”

慕容大将军面不改色,拱手应下。

定国公世子和忠勇侯,面色各自微微一变。

太子殿下不杀人则已,一旦下定决心,倒是狠辣。这是要将俘虏营的青壮年都杀了,隻留老弱之辈。

龙就是龙,哪怕再温和,略一现身,就是风起云涌血流成河。

这一日,俘虏营里惨呼声不绝于耳,鲜血浸透地面。一万多俘虏被杀了七千,青壮都被诛杀,只剩四千多老弱。

此事一传开,冀州各郡县的文官们心中凛然,对太子殿下愈发敬畏。那些原本不太好安置的“刁民”们,忽然也变得温顺听话了。

太子亲自写奏折,送往京城。

……

这一封奏折,在朝堂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武将们对杀俘一事司空见惯。文官们反应就激烈多了,有几个胆子大的,写了奏折弹劾太子举止残暴。胆子小一些的,私底下也少不得唏嘘。

太子殿下平日看着温和得很,怎么杀心这般重?

土匪杀了不可惜,不过,既然已经投降了,充作军奴也行啊!就这么都杀了,是不是太血腥了。

一定是有小人对着太子殿下进言。不然,太子殿下这般仁厚,怎么会大肆杀戮?

肯定是慕容将军!他想和定国公世子和忠勇侯争功,所以在太子殿下耳边进献谗言。

千错万错都是慕容尧的错!和太子殿下无关。

也不知这传言从何而来。总之,短短几日,就传得铺天盖地人尽皆知。就连街头巷尾的百姓,提起慕容氏,也要呸一声骂上几句。

慕容慎敏锐地察觉出不对劲,私下令人查探,却查不清流言是谁传出来的。

就连信重慕容氏的永明帝,也有些不满,下了一道圣旨,怒斥慕容大将军。

太子仁厚好脾气,肯定没有错。错的人一定是慕容尧!

去冀州传旨的,正是孟御史。

孟御史去年挨了一顿廷杖,在家中足足养了小半年才痊愈。回朝堂还没半个月。

永明帝丝毫没有自省己过的意思,看孟御史左看右看都不顺眼。索性打发孟御史跑一趟苦差。

对孟御史来说,宁可跑去冀州见太子,也不想留在京城。

孟夫人忙着为孟御史打点行李。孟御史去了一趟赵府,然后皱着眉头回来了。

“你没见过赵六姑娘?”孟夫人有些惊讶:“赵六姑娘没在赵府吗?”

孟御史皱着眉头说道:“赵侍郎说,赵六姑娘染病,去了庄子里静养,已经一个多月了。”

赵夕颜平日极少出门。眼下大晋战乱纷纷,除了亲友,也没人会刻意去关注一个闺阁少女的行踪。

所以,赵夕颜“养病”一事,并未传开。孟御史也是今日才知道。

孟夫人叹了一声:“老天真是不开眼。这么好的姑娘,怎么偏偏就病了。”

“幸亏是在这时候生的病,早些将病养好了,不会耽搁婚期。之前就延迟半年,再延期可就不太吉利了。”

孟夫人口中絮叨着:“等到了冀州,见了北海王世子,你少提这些。免得世子心里牵挂不宁。”

孟御史随意应了一声。

隔日,孟御史就启程去往冀州,沿途辛苦不提。

令孟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