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1 / 2)

加入书签

二妃互相夸讚恭维,专挑彼此爱听的说,脸上都是笑。

殷蕙在旁边带笑听着,她知道,桂王魏暻的确很快就要赐婚了,女方也是世家贵女,至于崔玉,这辈子与上辈子早不一样了,殷蕙也不知道崔玉的姻缘会落在哪家,唯一能肯定的是,京城应该不会再有崔玉是太监的谣言,崔玉也不会再黯然离京。

不过,有些事就经不起细推敲。

如果上辈子崔玉真在魏楹出嫁前被公爹惩罚成了太监,那为何公爹起事的三年里没有流言出来,等公爹登基崔玉也进了内阁,流言才起?

是有人存心针对崔玉?针对的原因,是私仇,还是有人嫉妒崔玉的内阁席位,要把他拉下来?

这事可就太复杂了。

话又说回来,京城可不正是全天下人心最复杂的地方,高官厚禄,文武官员们都在使尽手段更进一步。

温顺妃的情绪渐渐恢復正常,期间魏曕也说了些京城的消息给殷蕙听。

魏曕是个不爱说闲话的,他主动透露的消息,都与殷蕙有关。

最先提的就是殷家。

殷墉接受了永平帝赐封的济昌伯爵位,却推辞了永平帝的授官,自称年事已高对报效朝廷有心无力,不如留给年轻人。不光殷墉如此,殷阆也是,只是殷阆决定发奋读书走科举之路,他今年才二十一,又有读书的底子与聘来的名师,还来得及。

殷墉专门找魏曕谈过,说殷家可以凭借一时的功劳破格为官,可到了官场上,别的官员都是正经进士出身,人家会怎么看他们,如果难以服众,官做起来也不会顺利。殷墉确实想养老,让殷阆去考吧,考中了再做官,既是自己的体面,也算没有给魏曕、殷蕙夫妻俩丢脸。

魏曕再把老爷子的意思禀明永平帝,永平帝很是夸了祖孙俩一通,道殷墉目光长远,是真正的智者。

除了殷家,就是蒋家了。

殷蕙的堂姐夫蒋维帧有从龙之功,一跃从地方的七品知县提拔成正五品的京官,如今在吏部做事。

如果不是魏曕提及蒋维帧,殷蕙都快忘了这个堂姐夫了。

说起来,殷蓉出嫁前还约好要与她保持书信来往,然而婚后殷蓉不曾写过一封信,也不知是不是在夫家出了什么变故。

“您觉得我那姐夫如何?”殷蕙问。

魏曕捏捏她的手,点评道:“是个聪明人。”

作者有话要说:  京城。

殷蓉问丈夫:你觉得我那王爷妹夫如何?

蒋维帧:是个冷人。

十月初九,澄心堂为宁姐儿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抓周宴。

不提大人,宁姐儿上面有八个哥哥、两个姐姐,孩子们聚在一块儿就够热闹的。

宁姐儿穿着一套大红色的对襟襦裙,头上绑了两个小揪揪,一边插一朵小小的牡丹绢花,漂亮又可爱。

在摆满各中吉祥物件的榻上爬了一圈,最后宁姐儿抓起一枚金元宝。

纪纤纤差点笑岔气:“宁姐儿厉害呦,你娘手里的银子就够多了,你长大了是不是比你娘还富?”

宁姐儿见大家都笑,就觉得自己棒棒的,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扑到娘亲怀里。

殷蕙亲了亲女儿的头顶,她就是在金窝窝里长大的,女儿身份更尊贵,将来肯定比她更有福气。

魏曕看看女儿还抓着金元宝的小胖手,眼中多了一丝笑意。

抓周宴结束,徐皇后终于定下了启程的日子,就在六日后,十月十五。

李丽妃觉得这个日子太迟,一大家子的东西早收拾好了,明天出发都行,为何还要再等六天。

徐皇后自然有理由,十五那日是黄道吉日,宜搬家、远行。

李丽妃回去翻翻黄历,还真是如此,于是只能耐着性子等。

到了十月十五,平城的百姓们但凡有空,都跑来街上看热闹。

早有两队侍卫将主街中间隔绝了开来,百姓们只能站在边上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就见一队侍卫训练有素地行了过来,在前面开路,然后才是真正的贵人。

徐皇后的车辇最为贵气,身穿蟒袍的五位王爷都守在她的车辇两侧。

见过徐皇后的出场,后面四妃、王妃、公主们的车驾就显得平平无奇了,而且厚厚的帘子将车内的情形挡得严严实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最值得看的,是贵人们要搬到京城的家当,可惜大件的东西外面罩了一层红布,小件的都收在箱笼里面,百姓们看什么都看不真切。然而百姓们并不在意,七嘴八舌的议论得津津有味,还有百姓们专门盯着箱笼上的封条,发现蜀王府的箱笼数量竟然与前面四王家的差不多。

“奇怪了,蜀王妃可是殷老太公的掌上明珠,殷家那么有钱,蜀王妃的嫁妆怎么也该比其他王妃的多吧?”

“你傻啊,别的王妃可都是世家贵女,老太公真用嫁妆数量把人家比下去,那不成了给蜀王妃树敌了?我记得,当初蜀王大婚时,殷家给蜀王妃预备的是一百二十八抬嫁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