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字卷 第三百零八节 细思量绍祖起疑(1 / 2)
冯紫英又和沈宜修说了自己有意让薛蝌到北线军团中去帮忙替孙承宗打理后勤事务的想法,沈宜修意外之余也表示了赞同。
对沈宜修来说,薛家对她并没有太大影响,毕竟薛家是皇商出身,天生就矮了一等,很难在以家世为本的士人中得到认可,薛家想要走军功之路也无可厚非,再说了,薛蝌也只是薛家二房出身,和薛宝钗还隔了一层,而薛宝钗的嫡亲兄长却是一个妄人,不足挂齿。
“相公倒是替薛家二爷考虑周全,君庸这边相公怎么没有考虑呢?”沈宜修笑着打趣。
“君庸何须为夫来考虑,他进士出身,老老实实做好他的本份儿,到时候自然有他的前途造化。”冯紫英也不以为意,“不过山陕灾情带来的贼乱方炽,朝廷很是担心,所以前期已经安排了大章带着玉铉、伯雅他们去了山西协助地方整理卫所军务,我听说君庸对地理很感兴趣,还打算沿着边墙走一遭,其实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带着几个人去走一走,……”
前世历史中沈自征就很喜欢军事地理,自小就有游历雄关峻岭隘口要道的想法,在考中进士之后又在兵部接触到了职方司的一些事务,所以这方面兴趣也更浓厚,来冯府的时候也和姐姐姐夫提起过这方面的想法。
沈宜修却有些犹豫:“相公,山陕贼乱正盛,朝廷又无力处置,君庸走那边去会不会有危险?”
冯紫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君庸若真是有这方面的想法,不妨从蓟镇这边开始,比如山海关一路向西,宣府、大同这边都是无大碍的,榆林那边有父亲打招呼也问题不大,甘宁那边就更没有问题了。”
沈宜修见丈夫说得肯定,心中稍安:“那妾身和君庸说一说,看看他自己的意愿吧,不过这山陕贼乱怕是一时半会儿了结不了,以妾身的想法,他要真想去游历,还不如去辽东那边走一遭更合适。”
“要去辽东倒也可以,天气也正合适,就把蓟镇和辽东一并游历了,这一路的军事群落也不少,考察考察蓟辽险地,为对付建州女真和察哈尔人做文章,也能让君庸日后观政结束时拿出一篇好的调查文章来,远胜于在朝中碌碌混日子。”
冯紫英给内阁提出了关于进士观政的一些新建议,建议观政的进士们不宜都扎堆在朝中七部,而应该考虑深入到一些具体事务中去,或者就到下边州县去实地历练。
最起码三年观政期也不能全都在七部和都察院中,或许可以考虑一年在朝中七部观政,一年到州府历练,一年具体协助经办某些事项,这样可以进士们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磨砺,迅速摆脱士人学生的身份,进入到官员的状态中去。
这个建议在朝中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初三年观政期的设立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刚取得官员资格的士人们迅速适应,但实际上这些士人很多在观政期结束后都不能留在朝中,大多数人都要到地方上去,而在七部的历练并不能让他们熟悉了解基层府州县的事务工作,去了之后还有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而考虑到他们下去之后就会是一方官员,却难以迅速适应,所以也会影响到地方州县的工作开展,冯紫英的这个建议还是博得了很多人的赞同。
反对者担心的是这种下地方观政会使得进士观政这个光环有所褪色,进士们也会有所抵触,但冯紫英也提出,既然是观政,无论到哪里观政,从事什么事务,都是朝廷的意志体现,代表着朝廷观政,并不影响观政的意义,反而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在经过一番争论后,朝廷也逐渐倾向于支持冯紫英的这一建议,只是因为现下形势发展,没有太多精力来推进这一项事务,但郑崇俭、陈奇瑜和孙传庭他们却作为试点已经先行前往山西整军了。
有了试点,而且如果能收到效果,尤其是朝廷能给与那些在下边做事的观政进士们以更高的奖赏,那么这种下基层观政所面临的阻力就会荡然无存,甚至还会鼓励进士们踊跃下基层。
********
猛力推开窗,扑面而来的凉风吹得额际的发梢微微荡漾,脸上也有些凉意,孙绍祖深深地吸了几口气,才让他内心的压抑稍稍得以纾缓。
局面不能说不好。
山西镇被击溃之后,整个北线局面得到很大缓解,尤世禄那个胆小鬼立即一口气推到了东光以北,才开始站稳脚跟摆出一副防御姿态。
这比兔子还溜得快,让原本还有些想法的孙绍祖也只能望而兴叹。
不过孙承宗北返之后,坏消息就一个接一个,让孙绍祖心情日益烦躁。
孙承宗何许人,孙绍祖哪里会不了解,这个在兵部中就一直以知兵著称的文臣,便是一干骄横的武将中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强如李成梁、麻贵这些人都要竖起大拇指。
此人去了四川这一年多时间虽然声名不彰,无所作为,看起来有些名不副实,但孙绍祖是不信的。
所以他才会专门让人去打探孙承宗在四川的所作所为,而结果也不出他的所料,孙承宗没能抓住荆襄镇的兵权,和杨鹤这个都察院出来的御史相比,他资历单薄了一些,但他却成功地在四川将四川卫所军队整编出
↑返回顶部↑